并购在中国的挑战
近来,我观察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跨国并购尝试,一时间中国企业成为了最受瞩目的全球买家。但是在收购兼并热潮背后,真正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无论是跨国并购还是本土并购,很多公司都面临并购后管理层动荡、顾客流失和业绩下滑等挑战,这使得很多并购案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并购最后的效果“1+1 1.5”,甚至小于1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不少中国品牌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联想与IBM的融合至今仍然没有结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联想的决策执行力度;TCL并购阿尔卡特之后导致大量员工离职;南汽收购英国豪华跑车名爵,使其品牌文化消失殆尽,沦为低端汽车。
不可否认,不少并购的失败或多或少受到了企业生态环境恶化或政治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政治风险,常常成为舆论的焦点。我国对外的投资并购案中,政府的影响力显而易见。据统计在2003-2010年这8年间,我国对美所有投资中以投资金额计算,政府或国家企业投资占65%,民企大概占35%。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西方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也在国际上此起彼伏。很多国家都对中国企业,尤其国企发起的并购非常警惕。2009年中铝注资力拓失败,虽然拒绝是由力拓董事会提出的,但政治压力在背后也起到不小的作用。交易取消后,澳大利亚的主流媒体甚至欢呼,“让中国停止使用我们的资源!”澳大利亚反对党领袖巴纳利·乔纳斯(Banally Joyce) 还宣称:“对于澳大利亚来说,这笔交易的失败真是太棒了,我们不需要中国拥有澳大利亚的财富”。吉利在洽谈收购瑞典传统汽车品牌沃尔沃时,很多瑞典媒体的相关文章都使用了“侵略”、“另有图谋”等字眼,极大的阻碍了交易的顺利进行。
但是,我综合研究了多起跨国并购案以后,发现并购失败更多是在于收购以后企业整合出了问题,归根到底中外企业文化的冲突才是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在社会责任感和EHS(环境、健康、安全)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还有一定的差距。上汽收购韩国双龙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汽低估了双龙工会的影响力;台湾明基集团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不到1年时间就宣布失败,也是因为西门子工会的抵制——西门子工会驳回了明基变相裁员、加班和减薪的要求,并且对明基对开发进度催促也不予回应。中国企业赖以成功的文化与欧美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往往很难得到员工的认同。深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中国企业往往强调权利高度集中和集团主义思想,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崇尚平等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相冲突。TCL并购阿尔卡特后推行强权管理,生搬硬套军事化管理,强调员工对于企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这与阿尔卡特以人为本,宽松而尊重员工的理念水火不容,最终导致阿尔卡特90%的高层员工集体出走。
国内并购交易也面临身独有的问题和风险。很多优秀的公司,特别是私营企业,老板依靠个人奋斗和人格魅力一手开创业务,公司常常刻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烙印,对老板的依赖度远胜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并购一家中国企业为例,即使合同要求被并购公司经营者继续参与公司运行,但是如果已经从并购中获得了足够的经济补偿,便使创业者在心理上失去了当初创业的原始动力。人才的流失足够摧毁一家资质优良的公司,特别是老板的出走很有可能带走大量的高级管理层和客户资源,产生不可预估的雪崩效应,并购的成效也会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购方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支付结构来确保被收购公司未来的业绩——“Earn out”协议,即将并购款的支付与公司未来至少3年内的表现挂钩,被并购公司的老板需要“赚取”并购款,只有当公司的收入、利润等达到了合同的预期,并购方才会支付所有的要约款项,最大限度降低并购整合矛盾。世界上没有比企业所有者更了解企业的人,有了他们的全力帮助,并购方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收购企业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和竞争优势,并且在最短时间内完整企业整合,让新公司经营步入正轨。我们中国首创最近发布了一篇新的研究报告《并购:中国企业的成功助力》,我们希望借助文章能够帮助企业更深入的了解目前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状况和企业遇到的难题,欢迎有兴趣的读者下载阅读。
–